楊派易簡太極拳研究會網站105年5月4日遷家並改版成功!本會研究方向:探究太極文化精髓,修心無我,靜感初心;守一顆真摰之心,修一份沉靜內斂之情...牛年歲臨扭乾坤,身心吉祥常觀心,讓心平靜修清淨,讓愛滿心同體悲...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怎麼才算真正的鬆,這個一看就懂了...


  太極拳練習到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佈滿,前後左右都撐滿 抱圓,太極拳的練習好比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繃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太極拳練習鬆軟的情況與此類似。


這裡,李雅軒先生提到了一句關鍵的話:真正鬆了。做不到這一點,餘下的內容看也無益。這就好像小孩子想像大人們的行為是怎麼一回事,卻永遠都不是那麼回事一樣!這就叫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不到一層迷



其實,真鬆者,不鬆!如果以為李雅軒先生說的大鬆大軟是那種軟蔫蔫的就錯了。太極拳是循其理,象其形的拳術。再說白一點,就是太極圖的體現。所以,在這種拳術當中非常注重陰陽的兼備,並且還要保持等量勻稱的相互作用,變轉。術語管這個叫做無過不及。也就是正正好好,不多不少。

因此,鬆我們可以說它是陰,那麼按理有陰就要有陽。這個陽就是緊。鬆緊適中方才符合無過不及。所以,我說,真鬆者,不鬆!但是,這種緊絕非緊張。而是鬆出來的張力感。也可以稱之為氣感。只有在這樣的外表鬆弛,內裡氣足的練拳當中,才能體會到這種拳術的獨有趣味。不用力即為鬆,氣的膨脹即為


先鬆後緊,此為大道之妙理。這恰如靜而後動,靜極而動是一樣的。所以,先求鬆軟無可厚非。太極拳是反常道的技術。是先天法。只有放下才能後天返先天。否則就是理論是先天,實際仍然在用後天的行為練習。而其關鍵就在於放下最難!練拳如此,人生也是一樣!



現今很多人練拳就好似人們出家當和尚,人在廟裡心在廟外——嘴裡念著阿彌陀發,做的卻不是那個!如此練拳,一輩子也體會不到李雅軒先生的這段話的感覺是什麼。我這篇文章看似沒有說到具體的什麼方法,可是放下與否難道就不是你當下應該去做的根本之法嗎?給你再多的技術,心性上不去也沒用!


提到鬆軟的練法,李雅軒先生又說道:太極拳的練習要保持純正的風格,這個風格是在大鬆大軟中落實的。鬆軟不是身體的哪一部分,而是整體。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後擺、袖子,都提不順。只有提領子才順,一提領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順地提起來了。這衣服是垂下、鬆軟的,也是整體的。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樣。


這段話的關鍵是一提領子。有人由此會直接想到大椎或者百會。實際上,應該是手指梢和腳趾梢,外加百會。這些是人體的終端。哪都能鬆軟,這三個地方不能鬆軟。這三個地方鬆軟了人就癟了,懈了。這也是上一段當中提到的太極拳的練習好比傘的撐開這句話的真機所在。


如果把傘頂看做是人的頭,那麼傘骨的終端就是四肢梢節。傘的棚撐是基於這些而實現的。練太極拳自然也不能逾越。所以,現今學太極拳者多是在體內樂不思蜀的感受,摸索,卻沒有考慮到向外的釋放。這也是不對的。人生要有大的格局意識,練拳又怎可小裡小氣!



 [轉載自2017-07-31 功夫太極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